一则企业内部的“励志小故事”,让西贝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。9月下旬,西贝官方公众号“西贝品味早读”发布的视频中,前店长刘某霞讲述的“一碗汤换一套房”传奇,本想传递服务精神,却因逻辑硬伤与合规争议炸上热搜 。

  视频里,刘某霞回忆:2002年至2004年,她为一位内蒙古大爷提供便利,允许“一碗羊肉汤加一碗凉汤只算一碗钱”,还长期帮其打包标注食谱的餐食。大爷感动之余,提出将北京一套一室一厅房产赠予她,17岁的她婉拒后便与大爷失联。

  离奇剧情未获认可,极目新闻评论区满是质疑。有网友直指逻辑漏洞:“主动省汤钱的大爷,怎会轻易送出北京房产?”更关键的时间线岁便已在西贝工作,这与《劳动法》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规定明显冲突,“童工疑云”迅速发酵。

  雪上加霜的是,这已是西贝两周内第二次舆论危机。9月23日,该公众号发布的《7岁的毛毛: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……》因过度煽情遭全网吐槽,最终被迫删除,此次“房产赠与”故事被网友调侃为“灾难故事会进阶版”。

  面对质疑,西贝客服回应称视频为“真人真事”,但强调是“内部旧内容,非对外营销”。可当被问及“童工”问题时,客服仅以“不清楚”搪塞。据悉,刘某霞已于2025年3月离职,原门店也表示“不了解细节” 。这种“认故事不认细节”的回应,反而激化了公众不满。

  网友的愤怒,实则源于对品牌长期的信任透支。消费者真正关切的,是预制菜信息不透明的焦虑、高价菜品与“现做”体验的落差,以及品牌扩张中诚意的流失。反观同行老乡鸡,公示预制菜比例后客流回升15%,更凸显西贝“沉迷讲故事”的错位。

  雪上加霜的是,西贝近期负面缠身:有律师以“虚假宣传”为由起诉,要求其公示预包装食材信息并赔偿三倍消费额;儿童餐还被曝西兰花产地与广告不符,涉事产品累计销售超4000万份。而创始人贾国龙此前面对争议时,曾被曝威胁起诉罗永浩等人,被指“与消费者严重脱节”。

  正如网友所言:“西贝的菜未必是真菜,但公关是真的菜。”消费者想要的从不是魔幻传说,而是明明白白的消费——菜单标注现炒与预制菜区别、开放后厨接受监督、彻查“童工疑云”并公示结果。这些实在整改,远胜十个感人故事。

  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,破碎却在瞬间。当餐饮品牌沉迷编织童话,遗忘“安心吃饭”的核心需求,裂痕便难以弥补。西贝若想挽回人心,与其续写传奇,不如用合规经营与透明服务,补上信任的缺口。